close

因為不同安排而和不同人短暫熟識,

彷彿走過書的不同篇章。

碰到了很多很多人, 

但不再像小時候總是帶著那麼多好奇。

矛盾在於,喜歡認識新的人,

卻多少還是會怕,

對談間各種因不熟悉而節奏不合或尷尬的氣氛。

發現自己已經快疲於承擔,重新認識一個人需要的心力。

 

談話間感受到一拍即合當然少見,

更多的是,在言談中小心翼翼吐露一些什麼,試圖取得共鳴。

但其實更怕,那種一開始誤以為一見如故,

後來才發現不過是自作多情的失落。

長大大概就發生在,

認知到自我保護的重要,

所以練習不要太容易走心。

 

我也快記不起,每個人的許多細節了。

好像漸漸沒辦法像以前一樣,

用很多心力去記得和不同人的談話內容。

以致於,待人、被對待都很不喜歡的,

對別人問著重複問題,感覺不誠懇的狀況更常發生了。

(雖然也常提醒自己,別人可能根本不在意)

 

獨處已經不太是需要練習的事 ,

至少在這個程度內,

反而成為最安全舒適自在的狀態。

如何創造社交能量,還是需要好好學習的課題。

-

還擁有熟悉的行事曆,

對身份慶幸珍惜。

諸如那些刷過悠遊卡的時刻,

還能聽到兩聲嗶聲,

或是在常規之下、似乎不該空閒的時刻能有空閒。

 

也因為大半時間被隔絕成線上,

造就了對校園可能也無法多熟悉的狀態,

又或接下來可能會因為其他際遇而變熟悉。

 

通勤時間變長,

可以聽完一張專輯兩次或幾支Podcast。

在那個時段內,可能突然重新領悟到什麼,

又或,找到新的疑惑。

 

還是會上到令人匪夷所思的課,

也還是會上到覺得能上到真是三生有幸的課,

看來從來都還是關乎自己的選擇,也關乎自己的心態。

看到一句意味深長的話,

後來每每想到都覺得有道理:

長大就是,發現你想去的地方也有人想離開。

或許,不隨之起舞才是最難得。

 

感受和理論一期一會的浪漫,

才發現其實蠻喜歡那些感覺握不住、聽不懂的知識。

或許是確信未來的某一天會懂,

也或許是習慣、相信和認為,迷惘真的可以製造一種美。

 

欣賞的是帶領者,

能把我們讀得、講得心虛的內容,

都解釋得服服貼貼的能力。

才懂得,曾經看到的、冷冰冰的理論,

能和生命經驗有點連結是多麽有趣。

-

長大的必然是,

被問到興趣,越來越沒辦法肯定又自信地回答,

總覺得憑什麼背書、憑什麼代表。

雖然有次看到一位作家所寫的「本就不憑什麼」的論述,

我是那麼認同,也在這種想法出現的時刻常自我提醒。

 

越來越少的對外連結,

越來越多的自我保護,

即使知道或許不應該是這樣,

應該極力避免這樣,

但趨勢似乎就是如此。

 

很難再燃起什麼期待,

即使書上都說,

生活的意義本就不在於擁有那些期待,而是直接去做、去經歷,

而我也是那麼認同。

 

小時候對於長大會丟失的能力這類內容不太理解,

甚至不以為然,

默默地信誓旦旦,覺得自己不會成為那樣的大人。

但在長大的關口,

才發現好像的確慢慢了解了,

關於那些感嘆的一些什麼。

 

好像不能簡單地用不再單純帶過,

但最直觀簡潔的解釋的確即是如此。

 

最堪憂的是,

可能都還不到最水深火熱、最狼狽不堪,

卻已經是如此。

-

發現連想標題都難。

 

不那麼明亮,卻還是需要記下,

那些莫名吸引、莫名衝勁、莫名無力、莫名沮喪。

因為相信,那些莫名有一天都會不再莫名,

甚至哪天回想,會喜歡那些莫名其妙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ffa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