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一直斷續寫著,

也莫名覺得,文章可能要距離當年一段時間再發出比較好,

晃著晃著竟然也就這麼久了。(2024回頭看:這些文字多是2021寫的,隔了三年多真的也夠久了XD 何況離事件本身更是快滿四年了⋯⋯)

再讓它躺在草稿匣發霉(?)也不好,

有些細節再不記下,記憶也快消失了。

就來編輯、來發出吧,

以此文紀念突破、刺激、有趣、美好又幸運的當年經歷。

 

-

喜歡教育學大過本科,且本科其實學得不太好,

所以,算是對教育有一些些想法或說憧憬,

才引領我走到這一步的。

對此,難免會對臺下學生有些小抱歉,

畢竟連最基礎的「授業」可能也做得不是非常好。

何況現在也早已不是適合照本宣科的年代。

 

說來浮誇,但認真覺得,

有些對相關知識有濃厚興趣的學生,說不定知道的比我還多。

對於實習期間的指導老師,以及給我協助的老師,

也難免會有感覺佔用了一點資源的不好意思。

 

但也沒事~因為以上是我的想太多園地XDD(???)

 

-

實習學校的分配,

是看哪些指導老師的課表和自己的課餘時間最兜得上,

再進一步做媒合。

一切未知時的確是可怕可怕。

怕自己雷、怕跟到的老師不符想像、怕夥伴是不熟的。

不過能離開教室,離開紙上談兵,

真正接觸那我們做了一切準備所為的對象,

那些活生生的個體,

還是再難得不過、值得感謝被賦予的經驗。

 

當然想起自己的中學時代。

雖然在臺灣,大部分人的這個階段,

主軸可能都是讀書考試,整體是沉悶無趣的。

但我應該又屬其中,沉悶無趣程度可以名列前茅的吧。

個性使然,環境使然,

我的中學階段,

可能真的沒有出現幾個大眾會覺得有趣的青春元素。

(常覺得,我的所謂青春,大概都在小學都過完了XD)

說痛苦,可能太不食人間煙火,

但說真的,回首來時路,

我認真佩服自己走過來了、也認真疑惑自己怎麼走過來的。

人的韌性果真是遠遠超越想像。

 

看到津津出的鋁箔包果汁,

還是懷舊莫名(雖然它出現在我的小學時代);

看到走廊上奔跑的身影、 看到有著不同愁容的學生,

都很難不投射自己的當年。

特別記得深秋那個天很早黑的星期一,

看到走著放學路的國中生,

不自覺揣想他們的夜晚會是怎麼度過、何去何從。

 

想到按表操課的日子裡,

某些課總作為精神浮木,

於是也希望自己的課能是這樣的存在。

(對多數學生來說,

有新老師來大概都會感到新鮮吧,

且這科目本身即是帶有精神浮木色彩的⋯⋯我猜啦。

但因為本來的老師有趣又專業,人氣也高,

讓他們少享受幾堂老師的課,

看我一個生手在那裡鬧,

我也是微抱歉XD)

 

-

順序很奇怪,但想先來說謝語。

 

關於帶我的指導老師。

即使一開始就隱約能感受到,

我們的頻率應該不至於太合,

但老師人很好且用心,絕對是無庸置疑的。

 

如果不是她的堅持和用心,

我不可能有這麼多進步。

真心感謝能被給予那麼多表現、檢視和修正的機會。

謝謝老師的用心觀察與回饋,親和、幽默卻不失威嚴。

有原則的老師就是那麼有魅力。

感覺有點衝突,但好老師通常都是這樣,有為有守的。

 

成長過程中,

一定有過對不適任教師的狐疑,

特別是那些和學生代溝已深的;

而教程路走半趟,

我想我打從心底佩服,

現齡22到40多歲,

能成為中學正式教師的那些人們,

絕對是有好幾把刷子的。

 

離開前,

洋洋灑灑寫了大約一千字的感謝卡片給老師(水瓶座的博愛無藥可救),

畢竟當下真的覺得很幸運能碰到她。

現在回頭看,覺得我也是偏瘋,

老師收到應該也會覺得我瘋了然後懶得看XDD

但對於有把感激之情表達出來,還是不後悔。

 

很謝謝她和另一個觀課老師,

總是不吝給予指教,

且每次都一語中的。

議課完除了更清楚自己的問題,

也每每對他們的細膩觀察力佩服到不行,

果然專業就是專業。

 

被稱讚「引起動機」設計得很好,

總是聽了最開心的。

畢竟自知臺風、表達能力之類的,沒有被噴就不錯,

表現真的太僵硬。

就算不僵硬,也看得出是練習過的痕跡,總之不會是那種渾然天成。

自知能被稱讚的點不多,

但關於切入角度的創意和適切,能被小小的肯定也很足夠了。

-

關於學生。

 

其實大學期間,

和同儕相比,我接觸的學生算非常少。

但兩個主要的經驗,剛好算是有著較極端的狀態:

都會區和教育優先區。

以客觀條件而言,

實習課程碰到的,或許可說是幸運的一群。

就是,所謂頂大學生之來源統計,

來自這個行政區的應該算名列前茅。

但不可忽略的是,

他們總是有這個年紀的煩惱。

都是十幾歲,心境總有些相似處。

 

還記得觀課第一週最大心得是,

所謂國中生,遠比我想像的配合跟懂事很多,

和我預期的國中生好不一樣(原本刻板印象多錯誤XD),

當然也不排除是因為是在這樣的環境。

我還是猜測這是特別中的特別。

(也或許碰到的多是剛離開國小的一年級。

有少數碰到二年級,

從空氣中的確有感受到氛圍很不一樣XD)

 

收到回饋的時候,

也不意外地發現很多青少年的感受是很敏銳的,

只是有沒有想戳破你罷了。

你的緊張不安都藏不住。

很大的體會還是,

不管長到幾歲,

都不要忘記小時候的自己,

不要忘記自己曾欣賞的大人是什麼樣子的,

不要忘記自己曾嗤之以鼻的大人是什麼樣子的。

真誠與否、真心與否,都是感受得出的。

 

謝謝他們都是那麼友善體貼,

可以很配合地與我互動和支持我的安排。

 

我開始也能體會,對台上的老師而言,

記得每位學生是多困難的事。

自覺可能已算會認人的人,

但換上這種身份,

這樣的能力卻彷彿失效,

真是奇特又不安。

也體會到,會被記住的學生,通常會是什麼樣的特質或狀況。

所以,要不偏不倚、不偏心地對待每個人,

有多困難,卻又有多重要,

是即使只有這短短的體驗時間,

就可以深刻感受的事。

 

我覺得,

作為教育者(大學教授暫且不在此列),

需要有一定的表現欲、表演欲,

特別是指站在舞臺上,那種動態的表現。

或許可以「上戲」來形容?

上了台後,

把自我的比例降到很低,

把角色人設比例調到很高。

可能是活潑搞笑的,可能是嚴肅認真的。

包含夥伴和老師的偶像們,

其中一個讓我欣賞之處,就是自如的台上台下切換。

 

作為一個被形容文靜的次數,

隨著年齡增長逐步增加的人,

要一下子說好多好多話,

實在是很大的壓力,

也是想到就感到疲累的事。

後來能比較自在,

發現就是要習慣自己的聲音和特色在空間裡流動,

很放鬆地相信這個空間時間都能交由你揮灑。

(但帶著角色,說的話必須更謹慎、負責任,

就這點上當然還是沒辦法完全放鬆)

也體認到這的確可以透過練習來進步,

至少可以明顯感受,

第一次和第八次的焦慮度就差了很多。

 

不過,說真的,有人聽你說話,其實蠻好的,

雖然嚴格來說他們是被迫聽你說話XD

(或許這即是有著教師夢的人,其中一個隱性願景吧?)

 

 

Btw, 其實一直知道,自己個性上有個地方,

可能會被認為不太適合做這行(雖然如果決定要改善可能也是可行),

那就是骨子裡其實不太正經XD

碰到愛開玩笑、愛練肖話的學生,

心裡常是笑到不行,

或是驚嘆於他想法的創意之類XD

儘管外表可能還能維持一定的嚴肅,

但裝久了大概也就不像了吧 

感覺太容易被拆穿。

總之對於很鬧的狀況我多半不會想制止(涉及攻擊性、破壞性的不算),

更多的想法是會想一起鬧XD

之前的經驗是在營隊破包裝或者沒守好活動進行的原則,被大大檢討過XD

 

到現在我還是不覺得自己可以說是長大了,

但帶著這個身份,

穿梭在校園走廊、樓梯間的時刻,

卻總能自我提醒,

應該要做個相對有擔當跟成熟的角色,

應該要相信自己有這樣的能力,

就算實際上,年歲不一定和成熟度成正相關。

(其實其中一個含義,很簡單的表達大概是「做個榜樣」,但意思可能還是不太一樣)

 

-

關於時間感。

第一次上去後,很明顯感覺到那種因為全神貫注,

無法分心管時間的失重感;

但後來也慢慢發現,

隱約能夠控時、能夠對上教案估的時間,

實在是很有成就感的事。

雖然現實多數情況,

是怕拖到下課、進度上不完,

但對我們這種生手來說,

假如把上課當「上戲」,

時間沒到不能停、不能dead air、不能直白說「我沒話講了不如你們自己下課吧(?)」,

這種恐懼才是更深刻的XD

 

 

關於這個職業。

上課需要準備逐字稿的老師,

在這世界應該很少吧(也所幸夥伴中有跟我同款人,才不至於讓我覺得自己太怪)。

大概因為自己正屬於中低標,

每次想到這都覺得,

從小教導口語表達這項能力還是很重要的。

 

很佩服這個職業所需要習慣的、維持的,

那種一整天追趕跑跳碰、全心投入、一刻不得閒的狀態,

莫名想到金鼎電池還是陀螺這類的生動比喻。

且處理的大多不是事,更是人,

應對不同生長背景孕育出的、性格各異的不同人;

要有誠懇真心,更要兼備技巧方法;

希望學生不用照單全收,

又希望多數時刻可以配合,

總是那麼矛盾。

可能是因為曾經靠近所以先入為主地有些見解,

但在有限的理解內,這的確是我可以想到的,

前幾個非常偉大的職業了吧。

 

-

完成這項挑戰,是我回頭想都覺得不可思議,

又很像完全不符合我人設(?)的事。

偶爾想起這個經驗對我的意義,

都覺得好幸運有走過這一遭。

 

在很短的時間內,

彙整和揀選該傳達的知識,

轉換成口語和舞台表現;

要顧知識本身也要顧台下的人;

要假裝自己大方不社恐

(由此經驗稍微相信這是可以演的、也是可以藉由練習來習慣的,所謂”Fake it till you make it.”);

種種能力一次學習和承擔,

是無論何時想到,

都能相信自己確實像是跨越了什麼的一次挑戰。

雖然我已不如當時強大了,

但曾經強大過(?),好像也就夠了(??)、不枉此行了。

 

這篇先寫到這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iffany 的頭像
    Tiffany

    寫著,感受著。

    Tiffa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