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聽他的歌越久,越覺得聽情歌,內容常常不是重點,歌手在演唱上面揉合了自己的一些什麼,才能有的真誠情感,才是。

-

  在無意間一下子聽了好多他的歌之前,其實對他很不熟。對他第一首有印象的歌應該是2006年的〈愛情樹〉,在那個電視兒童開始會把聽到的歌記下來的年紀,即使聽不太懂歌詞;接著就是2009的〈暗戀〉,在那個把MTV當精神食糧的年紀,記得這歌打得算用力。反倒是他的三首經典,對我來說都是那種旋律熟,但一直不確定是誰唱的、知歌不知人(?)的感覺。

  造成印象始終模糊的主因是年代,除此之外,或許也是因為宣傳方面確實比較低調吧,似乎很少走鋪天蓋地式的宣傳,所以後來會隱約知道「他最近有出專輯」,但通常不會太記得關於主打歌、主視覺那些細節,情歌為主的路線恰巧都沒有引起我的好奇,於我就是在發片洪流中總會不小心被忽略的那幾個。「明明唱的是流行K歌,卻好像又給人小品的感覺。沒有大紅可能是因為不夠有特色?」以前看到這個名字,大概都是這樣想。

-

  爬了資料才知道原來他已經出過9張專輯,更意外的是曾經在華研旗下。畢竟他的歌都算琅琅上口,竟然卻沒有爆炸性大紅大紫的感覺(或許也有,在我來不及參與的年代XD),所以以為他一直是在比較小的公司。

  在作品跟狀態上,離開華研應該可以算是其歌手生涯的分界,論兩個時期的差別,當然隨著年紀和年代不同,包裝、定位、造型會有所改變:華研時代我比較沒有感想(金髮痞痞小夥子?粉絲會打我嗎XD),最近幾張似乎是主打「用歌說故事」的敘事者定位,造型的成熟感也營造得很鮮明;在音樂上,比較明顯的就是早期R&B曲風多些,現在好像比較多流行中慢板,歌詞內容也不只侷限在愛情。作為剛聽他歌、可能會轉粉的路人,覺得兩個時期歌好聽的點跟特色不一樣,所以也分不了高下和偏好。(當然這種比較也不是很必要啦XD)

  近期因為有了歲月的累積(?),詮釋歌曲的感情更深刻、更直搗心裡,收歌也契合現在的成熟度,聽起來整個就是恰好的狀態(推推最新專);以前雖然不到炫技,也不會說沒感情,但在好聽好聽很好聽之餘,似乎少了一點點自主感和踏實感(好難講),不過真的好聽好聽很好聽。聽過他在一些專訪裡透露前中期適應圈內生態很難熬,不眠不休地唱很吃不消,表現達不到自我要求很痛苦,加上人生地不熟也難有真正的生活;後來經過很多年重整,心理上比較上軌道,也更能坦然做自己了。所以讓人感受到前後作品的差別,和他本人的心理狀態應該很有關吧。

  想說的是,作為一位唱流行情歌的歌手,他的歌耐聽度很高,不會像船過水無痕,也不太會讓人覺得油膩。勝過於「歌是為他量身定做」的說法,比較像「他總能讓歌說出歌想傳達的」。即使絕大數作品非出於自己的創作,卻能感覺他和作品的貼合。自己當製作人的近期不說,即便在自由度相對低的華研時代也是如此,這是我覺得比較特別的地方。總覺得大部分偶像型甚或唱將型歌手,因為歌不是自己寫的,相對於創作歌手,比較容易給聽者「歌不是非他唱不可」的感覺,尤其如果是情歌路線,唱久了難免會疲乏跟無感。就這個角度來說,覺得非創作歌手能在樂壇確立定位、維持地位,也是相當不簡單呀。

  或許本身音色裡的誠懇特質是天生優勢,不過在聽他的歌時,也特別感覺到他有一種高強的轉換能力,在於把記憶和情感轉換成演繹歌曲的技巧,這部分我想天賦跟努力都有吧。總之,唱流行情歌的那麼多,但會唱到讓人印象深刻又聽不膩的,個人覺得沒有幾個,而張智成有點令我意外地,大概就是其中幾個。

-

  最一開始是隨意在串流上聽他的熱門歌曲,比較認真聽的話是先從2004年的精選輯聽起,所以想先講講作為這次聆聽經驗開端的這張專輯。

  這張很完整說明了他的情歌路線,包含歌詞風格、曲風等,基本上就是一個很多情、為情所苦的男子這個定位(啊唱情歌不就是這樣XD)。聽下來很順暢,雖然99.999%是情歌,但第一次聽時真的莫名覺得很有感染力!(整張唯一突兀的只有擺在第三首的新歌〈我做主〉,類中二的風格太難懂,這首我真的不行⋯⋯)實力面來說,覺得是可以跟梁靜茹並列流行情歌霸主的那種程度,但還是可以稍微理出為何梁的作品感覺比較突出,主要是張的歌,整體調性和對感情的取材都比較單一一點,如此似乎就比較無法吸引太多聽眾,的樣子。

  列個喜歡的曲目:〈保佑我〉、〈凌晨三點鐘〉、〈詩人〉、〈後來才知道〉、〈Easy Come Easy Go〉、〈不夜城〉、〈下次再見〉。

  喜歡〈保佑我〉的畫面感和故事感,覺得很美,尤其吉他和弦樂的編曲,好純粹好好聽!內斂一些總能讓餘韻更深,私心覺得這首是他作品中誠懇值數一數二高的。

  現在講到張智成代表作會講到的三首歌,應該是〈May I love you〉、〈凌晨三點鐘〉跟〈末日之戀〉吧(有人這樣說嗎?不管我覺得有這回事XD),其中我個人最喜歡〈凌晨三點鐘〉。另外兩首我常覺得過於煽情,或說莫名讓人壓力大到喘不過氣(?),哈哈~

〈詩人〉在情感詮釋上感覺相對簡單,但可能正是簡單才更動人吧!(寫完這句自己覺得很老派)宇珩作的曲一貫地簡單卻深刻,詞跟編曲方面也都甜得剛剛好,而且是他作品裡少有的明亮路線XD 總覺得如果我在歌曲發行當下那個年紀聽到會更喜歡哈哈哈(浪漫派ㄉ小時候ㄉ偶?!)。這首的真假音轉換也是個亮點!

〈後來才知道〉前奏一下,復古感傾瀉而出。有時候就是會被這種復古感電到耶。另外可能也是因為喜歡這首的故事感,尤其喜歡C段,把情緒帶到最高點後的釋懷,最後那轉音很神。即使芭樂感挺高,還是覺得有稍稍出線。

〈Easy Come Easy Go〉、〈不夜城〉和〈下次再見〉都是比較輕快的歌。透過這幾首也能發現在難過傷感、情緒濃厚的慢歌之外,他也可以詮釋比較輕盈跟瀟灑的曲風。

〈Easy Come Easy Go〉的態度和他其他撕心裂肺的情歌有很大對比,有一種難得抽離來檢視自己的感覺。「一半釋然、一半逞強,終究還是有點矛盾」,大概是這種心境吧。喜歡這歌傳達的氣氛和他自由的唱腔。 雖然一貫的是愛不到的主題,但〈不夜城〉這個版本的編曲和他的詮釋,給人一種很特別的、荒謬的快感(?),律動感聽起來很過癮。〈下次再見〉算是他作品裡感覺特別有個性的,在悲傷情歌之外,我倒也喜歡他唱這種輕鬆氛圍、節奏輕快的歌。

  另外有一些歌是雖然不到非常喜歡,但印象深刻的:

  〈重返寂寞〉這首是自暴自棄、如泣如訴(?)畫風,不是我的菜但必須提,因為副歌那千迴百轉、網友說的「妖怪級轉音」真的神! 很喜歡〈沒有你〉的編曲,吉他完美帶出細雨朦朧、縹緲悵然的氛圍。在看歌詞前一直以為副歌第二句是「很自己」,想說那個年代情歌已經可以那麼瀟灑了嗎XD(什麼關聯)想說原來伍家輝的〈很自己〉還走比較後面嗎哈哈哈。看了歌詞、真相大白後也覺得合理啦,不要鬧情歌好嗎XD 〈聲音〉也超復古,覺得編曲的氛圍推進,完全帶我回到我想像中的九零年代末期(?)。

-

  要認識一位本來不熟悉的歌手,聽精選輯是很好的入門,但本著多少還是會有漏網之魚的想法,也聽了精選輯之外的專輯。以專輯概念的完整度或說流暢度,比較印象深刻、比較喜歡的是第一張《May I Love You》、第二張《凌晨三點鐘》和最新那張《18》。

  聽他的專輯,比較尷尬的就是每首單曲可能都是好情歌,但以專輯角度來說,就很容易在聽完後、感到順耳之餘不太確定聽了什麼,情歌大雜燴的感覺。不過這類走流行情歌路線的專輯,本來就比較難做出突出的概念性吧。(?)btw, 使用的串流沒有《記得是最好的遺忘》那張所以沒能聽到,微可惜。

  有著紀念出道十八年意義的專輯《18》,確實讓人很有跳脫以往格局之感,從以前較扁平地討論情愛,到用俯瞰視野去討論生命裡的愛、生活和思想之類。每首歌想傳達的都很不一樣,卻又都很扣合歲月累積這層意義,所以就算依舊以情歌為主軸,整張專輯有更獨特的定位。是我比較不會聽一聽,就覺得被情歌淹沒、沒來由突然有點煩躁的唯一一張XD

  第一張透過不同曲風去介紹他的聲音,清亮、很會轉、可細可剛⋯⋯,還有誠懇感。沒有什麼特突兀的收歌,就是還蠻忠於他的(無論是經包裝與否的他XD),而「忠於自己」這就是利器呀。想想,在當年這張應該真的算挺特別,才能入圍金曲新人吧。

  第二張感覺更K,也多了一些有趣的元素,像換了編曲的〈不夜城〉和兩首翻唱曲(總覺得第二張就收翻唱還蠻帶種的XD 雖然他本身就擅長~)。感覺像是在從第一張認識這個情歌歌手的基礎上,又發現他更多可能性。私心覺得,這張充滿沒收到精選輯的遺珠們呀~(好愛〈耿耿於懷〉!)

  btw, 聽他距今十年甚至十六、七年的專輯,最酷的是可以由曲風揣想當時中文流行歌的趨勢,像是翻唱韓國歌的潮流,或動不動就要來點中國混搭風和四不像的Rap.

-

  關於合唱歌曲,覺得他都能有很好的發揮。是聲音特色的再確立,也透過和合作對象的化學反應,映照出他聲音的其他面向或情緒。和江美琪一起翻唱的〈愛情〉、和梁靜茹合唱的〈一家一〉都是舒服的情歌小品,雖然沒有到真的很印象深刻,但還是多了單打獨鬥的作品給不來的感覺。(btw, 小時候聽沒感覺,現在覺得〈一家一〉的歌詞很侷限和刻板QQ)

  收在精選輯的〈So Far Away〉,可能因為女聲比較濃重,和他的歌聲搭起來,好像兩種相斥質地在拉扯(?),相較之下,覺得比較不是第一次聽就很喜歡這樣。

  比較新的、和謝和弦合作的〈在沒有你以後〉,除了這個搭配讓人蠻驚喜,也有種世代傳承的感覺(哈哈),這首歌無疑讓張智成在年輕世代聽眾間,刷了很高的存在感!而合作起來,才發現沒有太仔細聽的話,兩人的音色某方面有點相似,似乎用唱法、唱腔比較能將兩人分出來。(私自覺得這首很像青澀跟成熟角色間的對話)

-

  而聽他的歌,絕對會發現為他寫了很多代表作的音樂人彭學斌。雖然沒有很抓得到、會一聽就發現「是他寫的!」這樣的點,但真的是由他出品必屬佳作的感覺。喜歡他寫的詞很平實、不堆砌辭藻,可細讀又發現纖細得深刻,總能寫出很hit的曲這部分也強。跟張智成的話,大概確實也沒人可以寫出跟他那麼契合的歌了吧。

  另外,也會在參與創作者名單看到一些意外的名字,覺得有趣!像是前面寫過的參與〈詩人〉作曲的宇珩、在《你愛上的⋯⋯》那張寫了很甜的對唱曲的郭頂,和在《18》裡參與的張傑!(喔喔好想念~希望未來還有他的個人專輯)

-

  總結來說,以一個路人聽眾角度聆聽他的作品,對於他能從第一張到第九張,始終如一走著流行情歌路線,覺得挺特別的,也很意外自己可以長時間聽下去,最初只是想說隨意聽聽呢。雖然不是每張專輯都喜歡或印象深刻,但總有幾首喜歡的單曲。或許真的是因為喜歡這把音色,所以唱的歌是什麼也不會過於注重吧(?)。不曉得一路追著的粉絲怎麼想呢?或許會在中期希望風格能有些突破或轉變,也或許就是很喜歡他繼續走這個路線。

  對於歌手,不乏喜歡求新求變或被迫求新求變的,但也有另一群是堅守耕耘一片土地,試著專心做好一件事的。都有其值得佩服的地方呀,不過回首來時路是可能不同的感慨:前者著墨在變化和成長之於自己,後者可能著墨在一直堅守的初衷為何。

-

  然後,在這次的經驗裡,發現流行情歌存在的必要,不見得一定是找寄託、尋療癒什麼的,有時候會覺得,在日常裡聽情歌真的可以讓人蠻放空的(好啦這也是一種療癒,但就跟第一個療癒指的不太一樣XD):不用對詞想得太多、太深、太走火入魔,琅琅上口的曲和大半時候都感覺很理所當然的編曲,也不用花太多腦力就可以直接去接收、去感受。一切就是很、順。嗯可能也因為個人還是主流歌聽比較多啦⋯⋯。

-

  音樂以外,我真的覺得,很多歌手能在不到一年間發兩張唱片的2000年代初期,是我現在難以想像的。不知道那個年代的聽眾怎麼想,個人覺得,就算是自己的偶像能在如此短時間內推出新作,自己也不會開心吧,錄一輪歌、跑一輪宣傳是很耗能量的,這絕對是壓榨員工啦QQ 倒覺得現在歌手平均兩年一張的頻率挺剛好的(三年以上就會有點望穿秋水感了QQ)。矛盾的是,又覺得那個唱片業還蓬勃發展的年代真好。

-

  第一次寫這種一位歌手的回顧文章,而且是以非粉絲的角度。雖然說聽完寫完感覺也快入粉了哈哈~最近真的蠻常聽的,而且會非常神秘地在某天某時突然只想聽他的歌(寫起來怎有點毛XD)。跟粉絲比起來,了解可能沒那麼深入,但另一方面,應該會冷靜點吧(是冷靜不是客觀,一定不客觀啦)。作為聆聽者,覺得這樣梳理一位歌手的作品和其螢幕上的歌唱生涯,其實還蠻有趣的,在過程中也有「好像跟自己系上專業能扯上一點邊?」的感覺哈哈哈⋯⋯。(好啦其實差遠了不要亂講XD)

 

  不過發現要能這樣寫,也要是這個主角至少出了六七張專輯以上呢,否則樣本不夠好像有點難講出感想。寫到這想到,他曾在專訪裡說過對出專輯的想法,我印象很深刻也挺認同。大概意思是:專輯是一位歌手最無可取代的代表跟印記,集結了歌手那段時間的心境和想表達的話,而非一張為做而做的名片般,那樣交差了事的成果。

  如他所說,在這個資訊流通快速的年代,直播唱歌不是難事,單曲在串流上供使用者點選聆聽很自然,開演唱會能在短期間擁有直接且熱烈的迴響,而駐唱是他出道前就在做、再熟悉不過的事;相對而言,專輯需要時間磨、需要歷練醞釀、需要思想激盪⋯⋯,但生出一張專輯,才是他認為自己歌手角色存在的價值跟必要性所在。想起自己最初會想收藏專輯,可能也是因為這種想法:每張專輯的誕生都得來不易,而專輯除了是一種概念的表達和了解歌手的管道,也是最終最終,會證明歌手來過、會流傳後世的足跡吧。像這次,以我這樣一個生長年代跟他活躍年代存在差距的聽眾,想去認識他的作品,最初也是靠著他累積的專輯,而不會是譬如YouTube上演唱會片段等。所以說,不管發專輯、蒐集實體專輯已經有多old school,我還是希望擁有這種小美好的時代不要結束。

-

  後記一下XD:這次經驗才讓我真正理解,我朋友很喜歡在串流上從熱門歌曲接觸歌手的心情了~了解這種從陌生到熟悉的新鮮感和收穫感!越長越大似乎更喜歡待在舒適圈,聽一直以來都在播放清單的那些歌,對於挖掘新歌偶爾都會有點怠惰了,何況是去回顧一直以來知道、但不怎麼感興趣的歌手的舊作XD 所以某種程度也算是因為她的聆聽習慣(知道有人是這樣的聆聽習慣),讓我萌生寫這篇文章的想法。感謝呀哈哈哈~(雖然我依然無法將一位歌手的歌依喜好排名>< 這對我來說真的困難!)

 

arrow
arrow

    Tiffa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