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下標果然還是不簡單的事。本來想寫的可能是「疫情之下」,不過總感覺寫多了顯得蒼白無力,畢竟兩個多月以來,生活中最常聽到和看到的開場白,大概就是「疫情之下」。(所以下了一個更冗的標?)且事到如今,這樣的狀態還未走遠,也不確定會走向什麼發展,是喜是悲都還無法下定論。但最少,近期或許像是目前最接近見到一線曙光的時候,而我們似乎因此能慢慢離開標題所指的日子。

  什麼是屋漏偏逢連夜雨,疫情爆發、停電、限水或颱風⋯⋯,2021年5月、6月,大概會成為臺灣人的集體記憶。畢竟,這些不是數字和新聞事件,而是一個個再真實不過的人生。

  才突然發現,那句常聽到的「你的歲月靜好,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」太正確。實質上沒能有什麼作為,但還是想表達,對在前線的人們、維持社會運作的人們,由衷的佩服與感謝。

 

-

  關於消失的半學期。

  之前看到一張梗圖,大意是說遠距教學實現家長平時嚷嚷的教育理想,但真正施行就知道,搞得人仰馬翻才是現實。看了雖讓人會心一笑,不過中小學生端,學生、老師、家長三方確實也都辛苦了。

  因為有一年前的經驗,也就不覺得難適應。到了課不多的年級影響更是沒那麼大,真要說的話,就是跟上次一樣,對於喜歡的課沒能現場上到,難免微微感到可惜。

  主要是一個重討論,且氣氛溫馨可親到不可思議的課,太喜歡。能和友善又認真的同學們討論,能直接感受老師對學生的重視,都很幸運。另一個是也重討論的系上課。雖然線上上課效果差不多,但還是覺得,現場感受那種,因為太草包很怕被菁英老師電翻、腎上腺素飆高的感覺比較好(自虐性格?)。最後一個是在外校修的課,但重點不是課,是在那個兩百多人的課裡居然碰到小學同學,蠻開心的。

  既然在整理這學期,也想把那些對老師的感謝寫一寫。(本來是想把所有修過的印象深刻的課,都拿出來討論一番,但⋯⋯還是先這學期就好。)

  謝謝那位老師,說自己屬於不輕易作出行動的人。謝謝他說他也是(比ok)(不要鬧)。謝謝他的自我揭露,對我意義非常非常重大。是一種,掙扎很久很久以後,終於有些豁然開朗的感受。讓人覺得人很好的老師不在少數,但讓人感受到打從心底關懷和在乎學生的,其實很難得。關掉線上上課頁面那刻居然會想哭(太誇張)。

  只想說,老師有心與否、投入與否、真誠與否,作為學生,隨著年紀越長越大,那感受是太清楚了,完全騙不了人。(也可能是我個人比較敏感XD)總之,所有好老師,都值得敬佩和感謝。

  另一個是上了他兩年課的老師。一開始只是覺得,舊老師的風格差不多都知道、也算舒適圈了,想看看傳奇新老師的課長什麼樣子。結果,真的痛苦、好痛苦QQ(廢物如我)兩年來,每個聽著似懂非懂理論的午後,完全覺得自己是笨蛋。但痛苦果然會換來成長(?)。後來發現,他的課還真的默默成為,大學四年數一數二讓我感到有收穫的課。

  雖然那些對重要思想有所貢獻的人物,日後當有人問起我,他們到底提出了些什麼,我肯定還是會講得七零八落。但,絕不會忘記的是,每次討論課的提心吊膽,寫作業理清思路的痛苦,還有檢討作業的心虛。(我的作業問題是從一而終QQ)

  修過他的課後,我想我比較不會覺得自己枉為這個系出身的了(雖然那個降低的程度,大概是從90%降到80%)。

  還有一件事是,因為同學們(包含我)很無聊,翻老師黑歷史時發現他揪團去過孫燕姿的演唱會(真實性不可考),導致現在聽孫燕姿的歌都會想到這件事,一整個回不去XD

 

-

  關於消失的畢業典禮。

  我應該算是把這種儀式看得很淡的人。畢竟,畢業生,理應是典禮的焦點,而我又是不太習於、喜於成為焦點的人。越長越大,發現我其實有點怕一切鋪張、盛大的形式,特別是為自己的,總覺得莫名尷尬。這可能需要一些心理上的練習或調整,就先不討論了。

  本來的心態大概是,把它當成以後可以向他人道的、屬於這一年的奇聞軼事,所以現在很能夠苦笑帶過。但和同屆們聊起,承認還是有點不捨。明明沒事時也不會特別期待(人的犯賤?XD),可一旦取消,惋惜感實在加倍深刻。

  在去年疫情也差點影響到畢業生時,我們可能才第一次意識到會沒有畢業典禮。隨著情況看似趨緩,卻不會想到,自己也會身在這種可能沒有典禮的擔心,甚或是確確實實的局面中。

  雖然畢業典禮說到底,就是種過渡儀式。可近年來「儀式感」一詞紅得徹底。既然能理解生活中的小動作或小習慣,就能對氛圍產生不小影響,就遑論這種不僅止於儀式感的活動了。

  解封後,還掉學士服、正式告別學校那天,隱約覺得與學校的羈絆將持續著,又或,只是不想那麼快抽離。和系上師長的連結不深,畢竟學業表現不亮眼,也沒什麼突出特質。且學業上,是真心認知到自己的失學,是拿到一紙證書都有些心虛的程度。所以幾乎可以確定,這個階段是在師長眼中沒留下什麼印象的學生。可看到老師的祝福影片,還是激動莫名。或許真的是感到幸運吧,能在溫暖師長比例那麼高的地方度過這個求學階段。他們個個都有我崇敬的地方,更不用說,在學術上,能在客觀而言可能不是太友善的環境,踏實走出了自己一條路。

 

-

  我想我會喜歡聽人分享這段日子裡生活的變化,新發現、心理狀態、生活節奏、養成了什麼習慣或最常做什麼事等。但關於自己的,似乎反而不那麼容易梳理。

  這段時間,作息很不規律。有過晚睡晚起,也有過早睡早起,甚或晚睡早起,且早起的狀況是,差不多時間就會自然醒、完全不靠鬧鐘那種,如此神秘。這種日子,起床總感覺特別清新,儘管沒做什麼事,儘管知道待會可能會精神不濟,還是會有種自以為是早起成功人士的錯覺。有時候則是失眠整夜,且特別常發生在感覺很累、以為「今天會早睡」的那天。

  夏日天亮得早,醒著聽到鳥鳴,總覺得恐懼又熟悉。(雖然也雀躍,畢竟是夏天熱愛者)突然才意識到,已經連續第三年了。六月天,總是看著天亮的日子呀。

 

-

  本來就很宅的我,承認在這段日子之間,有過突然很想出去走走的感受。但過了那個階段,出門的意願好像又比原先降低很多。難得有倒垃圾、收信、補貨等出去溜達的理由,也已經完全不想走出家門。怕是要練成足不出戶的體質了。

  大概就如有他國隔離經驗的人所說:這種日子到最後已成為日常,不足為奇了。

-

  疫情之下,和朋友們的聊天交談,似乎也更容易走向感性深層的一面。無論是文字、電話或視訊,因為無法預期下次見面是何時,又或剛好走到了人生搖擺不定的關頭,總感覺話題和聊天的心情和態度,都更加深刻。

  本是不習於參與大量社交活動的人,疫情之下,帶點孤僻的特質能夠被合理化自是不錯,但也發現,自己可能不像自認為的那般不需要社交。才認知到,應該要更珍惜,這些所謂「歲月為我大浪淘沙 而你被留下」的朋友。

 

-

  這個期間或許也是人生到目前為止,最常記得、最有機會停下來好好看著自己的時候。是物理上的,盯著鏡子中的自己,也是心理上的,時常想起自己。才發現,關於自己,還有太多未曾想過的、未曾了解的。老話一句又是:認識自己總是一生的功課。

  翻著手機相簿裡千百張截圖,多是欣賞的人們,寫下的好想法、好文字、好點子,以及面對提問時給出的,或具建設性,或溫柔細膩的回答。感慨的是,少了行動,蒐集了這些資訊的我,這幾年來可能也說不上有什麼長進。

  其中一位這樣帶給我很多思想或說反思機會的羈絆,無聲地離開社群媒體,似乎也是一記當頭棒喝。第一個是深刻感覺,網路時代,要和一個人失去連結未免太容易,透過虛擬平台所維持的交流真的比想像中脆弱,只要平台或帳戶消失,一切彷若船過水無痕。另一個則是她一直以來帶給我最深的啟示:好好關注自己。一般人停用帳號,常引來外人關心生活發生了什麼事,但不知怎的,總覺得她的離去,一定代表她已然過著自己很喜歡、很嚮往的日子。為她感到高興之餘,也促使自己反思。

  她曾轉述別人的話寫道,其實大部分的道理我們都懂,只是需要一個對的人在剛剛好的時機跟你說,你才會頓悟。這句話本身也是句中所謂的「道理」吧。

  或許現在就是那剛剛好的時機?其實我也不知道,是多少有點「這一次不一樣了」的感覺,但這感覺以前也不是沒有過 ,所以還有待觀察。可應該還是有些微在前進的,吧。

 

-

  這段日子的最後,開始加入了變化。離開保護傘,開始小小地認識社會的運作,一些深層的感受也更放大,舉凡感覺自己好像長大、「該長大了」這些想法。和多數同儕相比是晚了不少,可終究是開始了。一隻腳踏入社會,才知道大人的叮囑都再真實不過、沒有誇大,也才知道曾聽說過的,有了這樣的經驗會更珍惜學生身份是什麼概念。

  也發生了一些,回顧時分或許會覺得能代表今年、深深印下痕跡的事。即使現在不見得能理解所有的意義,都要相信那句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」也喜歡那句,無意間看到的「感謝遇見,繼續努力。」更慢慢相信,如果是有意識的、是珍惜的、是懂得感激的,那年歲當然會是一個人的禮物。但願能有所理想,能一直有想貼近美好的動力。

  那些屬於今夏的歌,也會好好收著記著。

-

  救護車聲如此靠近且不絕於耳的日子,黑暗像看不見盡頭。也才更讓人珍惜這些,感覺像是停擺了,某種程度卻更貼近「生活」的每天。一天的結束,總覺得感激。感激能在和昨天一樣的位置,揣想著明天。

  「不是失去,是獲得。」看到一篇文講到,疫情之下,隨著各種事務和工作停擺,我們必定首先關心所謂「失去的」。但當它慢慢成為日常,我們也在這些日子收獲些什麼,或許才能將目光慢慢轉向「獲得的」。

  每天都帶著某些啟示,因為「每天都是一種練習」。如果不久的將來,有幸回到所謂的、不帶著疫情憂慮的正軌生活,也都得謹記這些慢下來的日子,所感受的那些。且類似情況若將成為未來不斷發生的循環,下一次說什麼也要更能處變不驚才是。

 

-

  第一次用正式文章的格式,而非一行一句文,來寫這種日常流水帳文章(aka廢文)。無非是想用比較審慎的、比較特別的態度,來紀念這段日子。可能還不到盡頭,但總得相信會往更好的地方去,是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ffa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